德福听力你想拿满分吗?

利用假期的时间,反思改进自己德语的学习方法并勤加练习,想必大家的德语基本功一定扎实了许多,德语知识的厚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加深。这无疑给我们第三个阶段的德福考试备考阶段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开始讲德福备考阶段之前,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基本功的练习再重要也不为过,如果你现在基础仍然不扎实,请至少花半个月结合我在前两个阶段中提到的方法,刻苦练习。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再开始德福考试的备考无疑是更加明智的。

同时对于那些基本功很扎实的同学,认认真真备考也是很有必要的。从我个人惨痛的经历来说,我在2016年7月第一次德福考试中取得了4334总分14分的结果。这肯定和三个月后的总分19分的结果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次失败使我切身的感受到了针对性训练的必要性。这五分中间肯定包含着无比勤奋的练习,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月的练习都是有针对性的,绝不是盲目的。千万不要认为不备考就考过德福是很酷的事情,相反这种行为真的很蠢。

历经了前两个阶段的练习,我们德语的综合实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对于以德福考试为最终目标的我们而言,这点进步并没有理由让我们停止脚步。而备考阶段和前两个阶段不同,它不重视德语习得过程中各项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与之对应我们不妨针对德福考试中的听说读写四项进行各项考试的备考技巧的分享。

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将我们讨论的第一项定为听力,针对这一个令很多第一次参加德福考试的考生失利的项目,我将作重点说明。

在提及听力备考阶段的具体技巧之前,我先想大家首先说明听力和阅读这一类信息拾取类题目的统一的解题思路。首先无论是阅读还是听力,我们要拾取题干中的重点信息(假设各位做阅读的时候先读题目),找出疑问词,明确问句中缺什么成分,即我们要到文中找什么内容,同时题目中其他信息则责无旁贷地变成我们的定位信息(第一弹中有提到定位信息的分类),利用这些提示信息我们可以从阅读文章中找出对应的部分,或者在听力音轨前进的过程中重点听提示信息提示的重要信息。在明确了工作对象后我们的工作量无疑下降了不少,我们不再苦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只需将精力集中于原文和题干信息的对应工作,根据不同题目的不同要求,而答案在这个对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被找到了。

简单地总结一下,上述解题方法可以总结为:题干信息包括疑问词和提示信息,起作用分别为明确题目问什么和答案在文中何处,接下来根据提示信息在文中搜索与题干信息对应的重点信息,最后两者对应得出答案。

再明确了解题思路之后,大部分的问题则集中于具体题目要求的差异。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听力每道题目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提示信息,在听力过程多中践行“化被动为主动”以及“有主有次”的方法,趋利避害,尽量达到与参考答案接近的目的。最后在做几篇同类型的题之后,大家不妨观察听力原文的结构以及答案出现的位置,做到不仅在每篇文中有主有次,根据文章的不同也做到有主有次。


下面我将结合《德福考试高分突破》一书中第五套真题,向大家展示上述一般答题方法的应用和题目侧重点的不同。

当我们拿到听力试题时,试题册是密封的,只有等到监考员发出指令,我们才能打开试题册的封条并开始读第一题,我们有大约40秒的时间来读听力第一题。那么下面的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合理分配时间以取得最好的读题效果呢?

根据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的听力的一般解答方法步骤中所提及的方法,我们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记忆疑问词,而将其他信息归为提示信息,用于在听力文章中确定答案的位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记忆疑问词?

很多同学可能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显得摸不着头脑了,他们将疑问词机械地翻译,然后将中文意思记在脑子里,以为这样就已经完成了对疑问词的记忆工作,这确实也是我在德福备考时发现其他同学出现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样是对疑问词这个重要的信息的一种浪费,并没有完全提取疑问词中的信息。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听力中可能出现的第二个问题中,造成听力听清楚而记不下来的原因往往在于德语、中文以及大脑中的抽象含义之间的转换速度过慢,既然我们转换速度达不到很高的水平,如果我们只是将疑问词简单地翻译成相应的中文,则必然造成反应速度的降低,其后果还在于第一题的题目分布较二三题相对密集,一个题失误后会影响心情,导致之后的几个题,甚至整篇文章的崩盘,所以一方面需要我们提高转换速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疑问词起到的提示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疑问词的提示信息呢?

简单说来就是将疑问词的内在逻辑含义充分挖掘出来,是我们的关注点从抽象含义转化为具体的结构上。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这篇文章的第一个题:

Warum fährt Tina oft zu ihren Eltern?

如果我们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将“Warum”机械地翻译成“为什么”,然后带着这个翻译后的结果去听听力,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听到任何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都非常的紧张,这是因为我们每听到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都在做一个检验的工作:这个句子能不能回答这个包含“为什么”的问题?这使得我们的听力过程特别繁杂,试想一下,我们在听每个句子的时候,都对临近可能出现的两三个题进行翻译并检验,这样的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刚刚接触德福考试的考生来说尤为痛苦。而且第一题中有八个问题,如果直接带着每个疑问词的汉语意思去听听力文章,那么对于我们自信心也确实是个大打击。那么我会怎么做呢?

我首先通过“Warum”我知道题干中不缺成分,这里的成分指主谓宾或主系表这些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成分。(这里先不考虑祈使句等其他特殊句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将注意力放在出现提示信息那一句话的主干成分上。注意上边这一句话有几点需要格外注意:

1. 我们前面讲过主干信息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但那是在理解文章层面上的论断,而我们现在在做题,针对具体题目,我们要做到关注不同的侧重点,其中的灵活性就体现在这里。

2. 我们可以忽视出现提示信息这句话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但后面句子的主谓宾没有出现在题干里,我们不能盲目地将这些或许是有效信息的部分舍去。

所以,我们根据上述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出现提示信息的句子中的介宾短语(尤其要注意表示原因的介宾短语)、不定式和从句(尤其是表示原因的从句)上。

果然我们听到原文中Tina说道:

Ich bin auf dem Weg zu meinen Eltern. Zurzeit fahre ich jedes Wochenende nach Hause. 

第一句中的介宾短语是无用信息,而第二局和第一句是同义转换,说的是同一件事情。所以看起来是两句话,实际上就表达了题干除了疑问词外的提示信息。由于这是口语对话,以对方听懂为目的,语言的重复冗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两个句子就起到了一个作用:定位答案位置。那我们不妨竖起耳朵耐心往下听:

Das ist ja nicht weit und es ist billiger als hier zu bleiben. Dort brauche ich kein Geld für Lebensmittel auszugeben.

答案可以包含两个信息:距离和成本。

再回头看看我要大家注意的两点,第一点大家很好理解,但是第二点则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在听完两个句子都包含提示信息但没有出现答案时,不妨耐心地往下听,下面的句子往往包含着我们苦苦寻找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往往出现在同学们过度关注前两句子的提示信息又没出现答案的失落之时。造成上述的现象往往是大家对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区别的认知不足所致。大家一般对阅读模块的掌握强于听力模块,所以阅读中那种包含丰富信息的凝练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听力文章中意思略微有些重复的多个简单句的组合反而给大家造成了困扰,实际情况这是最简单听出也是最简单理解的表达方式。因此听力文章第一篇中句子结构的特点为:

1. 句式简单,句子多以简单句及其组合的形式出现,从句较少,出现的从句也多是原因、时间状语从句或关系从句。据我统计,整个第五套第一篇的听力材料,只出现了六个从句。所以这告诉我们不要题干一问原因,就去找原因从句,还有介宾短语,不定式以及在其他句子中三种其他可能。

2. 句子信息略有重复。由于第一篇中基本上都是简单句及其组合的形式,所以句子信息冗余也是难以避免的,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

3. 简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词往往会省略的。这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也同时是我们在很多地方栽跟头的原因。因为第一篇口语中对话双方想要传递并让对方接受的信息相对简单,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连接词对方也可以理解,这与听力第三篇以及阅读中出现的文章风格迥异。而听力题干中的问题往往又涉及到逻辑关系的考察,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已有信息对句子间可能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地“脑补”。这样我们在听力第一篇的解题过程中无疑拥有更高的主动性。如果你听到原文中与第一题题干中相对应的四句话时你就应该可以脑补出其中的逻辑关系而总结出以下的句子:

Tina fährt jedes Wochenendenach Hauseweil es nicht weitund billigerist. 

其中红字为笔记中应该出现的内容,利用笔记的合理简化可以将答案记得很简单。

经过以上我们对疑问词做的深度剖析以及听力第一篇文章句子特点的把握,可以使我们做题的针对性大大提高,我们再也不用每句话都绷着神经了,而是可以做到张弛有度,不重要的信息可以直接忽略,重点信息则被一网打尽。

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为了做到一劳永逸,我们不妨将所有的疑问词分类,理解不同的逻辑关系,从而在考场上节省时间。

1. 主句不缺成分的疑问词:Wann, Warum, Wo, Wohin/Woher, Welch, Wie及其一系列Wie加形容词和副词构成的疑问词, Was für ein..., 疑问代副词(Wodurch), 由介词引导的疑问词(z.B. Mit wem...,In welchen Gebäudeteil)等。

2. 主句缺成分的疑问词:Was, Wer等。

在这里每种疑问词提问的逻辑关系和潜在信息我就不在此一一挖掘了,这里的任务留给各位读者,希望各位将每种疑问词根据以上分析“Warum”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作用在考场上会显露无疑,相对别人你无疑节省了大量的读题时间,而且这样一来加深对疑问词的记忆可谓一举多得,希望大家不厌其烦、不打折扣地把这个工作进行下去,这无疑是对听力第一篇的最佳练习。

听力第一篇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对疑问词的理解,还有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 听力第一篇语速相对较快,希望大家多练习语速快的对话,提高反应速度。

2. 听力第一篇的答案多位于介宾短语中,对这些结构大家要特别小心。

3. 希望大家多使用我第一弹中提到的一个方法(听连续的两句,只记第二句的内容),练习抗干扰能力。

4. 听力语速快以及答案密集要求我们漏过一题后要迅速转移注意力到下面的题目上,切忌在一个题目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采取正确的策略。

以上就是关于听力第一篇文章解题技巧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来到听力的第三题。


由于第一题和第三题之间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两种题型的对比中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三题的解题技巧。

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文本的形式和句式结构不同。第一篇中的对话多是以校园内外为场景,关于学生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而展开的对话,双方是呈并列关系的两个独立主体,并没有主客之分;与之相反,第三篇中虽然有两个人在说话,但准确说来不能叫做对话(Gespräch),应该叫做采访(Interview),双方有主客之分,一问一答。人物往往是由一个主持人(Moderator)和至少一个专家(Experte)组成。采访的内容往往是关于科学或工业上新的发明或发现,脱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2. 题目的问法不同,主要表现为:(1)第一题中的疑问词相对简单,第三题中则较多地出现疑问代副词以及由介词引导的疑问词。很多同学可能认为这是由于第三出题人题为了提高难度刻意为之,在我看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由咱们在第一条中提到的,文本题材和内容决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第三题有时候会问:这是一个关于主句中现象发生条件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听力原文中很有可能是一个由wenn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当然大家都知道wenn最主要的两个用法就是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那么为什么大家几乎只在第三题中看到(Unter welchen Bedingungen...?)这样的问法呢?试想,只是因为第三题难度更高一些吗?原因显然不仅限于此,只有第三题才会出现带wenn的条件状语从句,而出现在第一题中为数不多的从句也几乎只有可能是时间状语从句。

(2)问题的长度和词汇的专业水平不同。和上一点相似,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通过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本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才是两篇文章的巨大差异所在。那么从以上的两个主要区别得出以下的一个区别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了。

3. 答案的出处不同。毫无疑问,这才是我们广大德福考生最关心的问题了。经过长时间做题及做题后对听力原文的分析我们会逐渐培养起对答案的敏感程度。当然很多同学在充分利用德福真题的听力部分上有很大问题,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谈。

通过以上对听力第一篇和第三篇文章具体区别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听力第三题无论在题目难度和文章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听力第一题。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听力第三篇的难度就远超过第一篇了呢?

并不一定。德福考试院还是非常人性化的,第三篇的读题目时间更长,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听两遍录音。虽然我在考试的时候第二遍听完和第一遍听完的笔记没什么变化而且我保证我第三篇肯定是全对的,我也不得不承认在知道有第二遍的情况下可以使我听得更放松,反而一遍就听出全部的答案。对于“入德语坑“时间不长的新手来说,这第二遍更为难得,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第二遍他们根本不知道题该怎么做。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化被动为主动,尽量将两遍的机会利用起来。

总结一下,听力第三篇的主要特点就是:

形式为采访,一问一答;内容多为科学或技术方面的发现或发明;句式更加复杂,从句和不定式增多;题干信息更多更复杂,疑问词更加高级;词汇的专业性和采访的专业性更强;读题目时间更长,听力录音放两遍。

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只需在听力第一篇策略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侧重点稍加调整即可。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去操作呢?

听力前的工作:

1. 对疑问词的归类整理工作还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这对提高听力的主动性帮助十分显著,可以在考场的环境下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具体例子我就不在列举了,希望大家参照第一题的方法对疑问词进行归类整理并总结出每个疑问词的逻辑关系和听力时的侧重点。

2. 在做题之前,我们不妨阅读几篇类似的科技类文章,了解科技类文章论证或得出结论是常用的动词、名词及短语。虽然德福考试是一个语言考试,即使出现科学技术上较为专业的词汇在答题的时候理应是不会妨碍考生的。但是在听力进行的过程中,怀揣着几个生词来做听力的感觉往往是令人很不安的。相反地说来,当你在听力时遇到自己前几天阅读中认识的单词,对听力信心的提升和对文章整体理解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个单词你也会记得非常牢固,甚至难以忘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为了争取听力的主动性,即使不是理工类的考生也理应静下心来适量阅读相关方面的文章。

听力时的工作:

我们在前面的部分提到了听力题目解题的一般方法,当然这也使用于听力文章的第三篇。但与听力第一篇不同,录音文章放两遍,我们必须相应的调整策略来适应规则的变化。我们前面已经明确了听力第一篇的特点:重视对疑问词的理解、介宾短语、反应速度。相比之下,第三篇文章除了很重视对疑问词的理解以外,重视句子的附加信息(不定式、从句结构)。所以往往第三篇听力的答案比第一篇长不少,原因就在这里。第一篇文章的答案很短,听到就能记下来,所以难点在于对疑问词理解不深导致浪费时间加上对介宾短语的反应速度慢造成信息的遗漏。简单说来就是听不到。而在做听力第三篇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个题的答案在哪里可能都隐约知道,但是就是抓不到有效信息。所以第三篇的难度在于听到而记不下来。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我们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这是德福真题第五套听力第三篇的第一题:

Vor welcher Schwierigkeiten steht man manchmal im beruflichen Alltag? 

我们读题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复杂的疑问词的提问。我们首先在保证大意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做一定的简化:

Welche Schwierigkeiten trifft man manchmal im beruflichen Alltag. 

很显然,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我们下一步就应该去分析原文出现什么样的句子。

原句并不缺成分,只缺形容词性的修饰语。这里修饰“困难”的不可能是个简单的形容词,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原文的句子肯定是描述什么样的困难。原文可能有三种描述形式(单复数或者具体词汇可能做同义转换):

(1)不定式Man trifft im Alltag manchmal Schwierigkeiten, ...zu...

(2)关系从句Man trifft im Alltag manchmal Schwierigkeiten, die... 

(3)同位语从句Man trifft im Alltag manchmal Schwierigkeiten, dass...

这才应该是我们读题的结果,而不是记下疑问词就行了,当然熟练之后这些分析都是在脑海中的。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我们听到了以下的内容:

Sehen Sie, man hat doch manchmal das Problem, dass man komplexe Daten zur Verfügung haben muss, aber nicht am PC sitzen kann. 

如果上面分析的工作得到顺利地实施,那么我们的问题变转化为:如何在两遍文章的过程中把红字信息或其同义转换形式记录下来?

想必问题到了这一步便变得简单许多,如果你一遍记不下来,那么分成两半,一次记一半总可以吧。即便这样我们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注意,还有很多技巧可以来节省时间。

首先,如果你对词组“...zur Verfügung haben”或“verfügen über...”熟悉的话,你一定听到名词或动词就足够了,其他就不要听了,所以第一句就可以简记为:Daten verfügen

当然结合个人的笔记记法就会更加简单,我们再看并列句中的第二句。我们可以简化为:×Computer

在誊写答案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将介词和其他成分补全即可,所以如果大家做足了审题的工作,再加之对于句型词组的熟练,一道题的答案就可以用三个词加一个符号表示出来。而且我们注意:德福听力第三篇文章的答案点分布相对较远,这样我们可以对每个题都用相似的方法分析,所以第三篇在听一遍的情况下做出来都是很现实的。所以少年们,你的审题到底是否到位?好好审题吧!

所以我从来都不赞成听第一遍文章只做定位而不记录的行为,虽然很多人就是这个做法而且貌似很奏效。但我觉得定位工作可以包含在审题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我们争取一次听录音的机会。如果你审题足够到位,听第一遍就可以做题了,相比那些第一遍只定位而不做题的人你是不是多了一遍听录音机会啊?

那么为什么德福听力的第三篇还要坚持放两遍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听力文章第三篇最难的一类题:答案先于提示信息出现的题目。虽然这种题目的出现概率很小,有时候一篇文章也不会出现一道,但我们仍然要小心,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我们将答案简单记作A,而提示信息是B。一般的题目顺序是这样的(我们听两遍文章):A/BA/B。很显然,我们有两次机会得出答案。而这类题目的顺序就不一样了:B、A/B、A。很显然,听力放两遍,就是为了让德语瞬时记忆很差的同学也能有一次做对的机会。我们得承认很多瞬时记忆很好的同学在答案过去之后再出提示信息,他也能检索上文得出答案;但是对于瞬时记忆一般同学,我们在两遍听力录音播放的间隔中,不妨先看一看这一类题目,在其上一题做好标记,一旦上一个题目结束,立马进入状态,争取不要错过答案,防止听到两遍提示信息却找不到答案的窘境。利用以上的技巧并勤加练习,大家面对听力第三篇的时候一定都是信心满满了!

由于听力第二篇相对简单,我将以最简练的方式让大家理解听力第二篇的侧重点和练习方法。

第二题的文本也是采用采访的形式,题材一般和教育、职业(包括兼职和实习)有关。(大黄书的五套题分别为:Deutsch-französische Hochschulbeziehungen, Mit Wissen Geld verdienen, Börsenhandel an der Hochschule, Geografie-Studium und dann? Semesterferien in den Bergen)在明白了德福听力第二篇考什么内容后,我们首先就应该被与上述题材相关的单词以争取主动。

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我们不能再像一、三篇那样读题目了。第二篇没有疑问词了,而是给考生一个陈述句,让考生判断句子的正确性。答案是封闭,非对即错,这也是第二篇相对简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第二篇容易拿分,我们更不能轻视。因为他还是有很多陷阱的。而且文中的话和你看到的句子肯定是同义转换,几乎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句子,然后只改一两个单词,那未免也太简单了。那么面对第二题,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1. 找疑点注意听力第二题没有没提到这个选项,所以无论是错误还是没提到都是错的,这也就暗示了我们做题的方法:只要对应上有错误那就是错误,如果对应上且没有错误了,剩下的情况也是错误。简单说来,就是先判断听力材料中有没有对应信息,没有直接错,有对应还要看细节,有错误也是错的,这两项检验都通过才能说明这个是对的。第一步大家可以通过同义转换和句子中的相关信息定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美哟提到的情况并不是很多。难点往往就出现在第二步,很多同学因为脑子里记了十个句子去听文章,脑子负担太大,听着听着就不知道文章到哪里了,这是听力第二篇的禁忌。第二题难点就在于没有疑问词,让你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必须将句子的重点挖掘出来,做到有主有次,有目的性地听。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找陈述句中的疑点。为了让大家有直观感受,现将大黄书第一套听力第二篇的十个句子摘取下来:

9. Herr Haag ist erst seit Kurzemim deutsch-französischen Austausch tätig.

10. Der deutsch-französische Studentenaustausch ist insgesamt zahlenmäßig ausgeglichen.

11. Frau Schulz hat den größten Teil des Studiums in Frankreich verbracht.

12. Deutsche und französische Studenten sind im Durchschnitt etwa gleich alt.

13. Frau Schulz findet, dass Studenten in Deutschland zu vieleFreiheiten haben.

14. Frau Schulz meint, dass die Studienorganisation in Frankreich positive Aspektehat. 

15. Das Doppeldiplom ist für Frau Schulz die wichtigsteQualifikation auf dem Arbeitsmarkt.

16. Frau Schulz möchte später als Journalistin im Ausland arbeiten.

17. Die deutsch-französische Hochschule stellt Kontakte zwischen Absolventen und Arbeitgebernher. 

18. Außerhalb von Deutschland und Frankreich finden die Studienabgänger nur schwereine Stelle. 

上述红字部分就是可疑的部分,总结一下分为以下几类:(1)状语限定成分包括时间地点原因条件让步程度等上面第9、11、13、15、16、17、18中都出现了。偷换限定条件是第二篇最主要的错误形式。(2)各类比较包括同级比较、比较级和最高级上面第10、11、12、15都出现了这也是很重要一个出题的地点(3)否定或肯定包含广义的肯定、否定词上面第13、18(广义否定)、14题中出现了(4)在其他题目中有时还会出现混淆表示特定逻辑关系的连接词的现象

将以上的疑点分类整理可以使大家明确第二题的考点,增加做题时的目的性。

2.进行合理的推测

如果大家在做题之前做好疑点的标记工作,并且在录音播放过程中能跟上播放语速,那么第二题对于大家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实在有的题目漏过了,还有一个使你做题正确率大于百分之五十的重要方法:进行合理的推测。但千万不要过度推断!

合理推断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利用上下题目间关联性

2. 利用受访者的态度

3. 利用文章上下文未涉及题目内容的信息

下面我对上面提到的几点一一举例说明:

1. 倒数第二个题目提到了这种学校可以为求职者和雇主间提供联系的渠道,使他们各取所需,这明显是这种学校的优势所在,即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有竞争力,而最后一个题说学生在出德国和法国以为的地区很难找工作,这明显是说这个学校的局限性,虽然两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结合受访者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工作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受访主要是为了推广这种教育模式,怎么会自己打脸,在这种模式的缺点上下功夫呢?他们肯定极力鼓吹这种模式的好处才是,而上文女士结合自身经历对德国和法国作比较,也说明了这种模式的优点,因此,我推断如果在我确定17题的陈述时正确的情况下,我选择18题的陈述方式为错误在大概率情况下是得到正确的结果的。大家一定注意:是大概率而不是一定,因为你一旦没有听到,而选择推断的方式,那么就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确定,只能在大概率情况下提高你的准确率,但绝不是百分之百。

2. 大家看到第14题。这个题是关于法国学习组织的优劣性的判断。通过全文我们肯定可以判断出,无论受访女士还是男士,都是这个体制下的受益者,他们一定会尽力地维护这个体制内的一切事物。从这个角度上说,女士肯定是满意自己在法国留学的经历的。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大概率情况下,法国的学习组织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换个角度分析,如果女士说法国的学习组织方式不好,那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首先主持人邀请你来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种教育模式的,而你是体制内的受益者,你尚且不维护这种教育模式,那么各位体制外的听众怎么会有信心来尝试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呢?显然不可能发生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从以上两个角度,我们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在大概率情况下,女士肯定会维护这种教育模式,因此女士口中的这种教育模式下事物的优越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3. 从女士说的“Ich will ja Jounalisten werden und möchte später mal einen Job im Ausland übernehmen.”可以确信这个女受访者是个德国人。我们再看11题,女士大概率肯定是在德国读书的时间长,当然这只是大概率情况。本来这句话是16题的答案,却可以作为11题的辅助论据来使用。另外在男士在全文中的表现,始终是侃侃而谈,而且了解的范围很广,这怎么会像一个刚入职的新手呢?如果邀请一个新人来做宣传,这合情合理吗?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邀请一个新手来,这个访谈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呢?肯定是宣传这份工作的,邀请刚入职的新人来谈谈自己入职的感想和环境肯定比邀请一个工于心计、老练世故的老油条来得更有说服力的。而文章是关于教育模式的,可见这个受访者一定是个很有经验的、颇有地位的人。(原文中男受访者为秘书长)

通过以上的方法介绍,我们知道了该怎样读题并找出疑点而且还想大家介绍了在大概率情况下都可能奏效的补救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相信大家一定再不会受听力第二篇的困扰了。

以上就是听力部分的方法介绍,我花了将近一万字的篇幅讲听力,不可谓不详细,也可以说明听力模块的重要性。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分享给大家,也是在讲听力第三篇中按下未表的一点:如何在听完文章对完答案之后充分利用一篇听力文章?

众所周知,大黄书是我们德福备考阶段的最有力武器了,但是很多同学在做听力题的时候存在巨大的浪费现象。很多同学做完德福真题后就按照德福考试院给的参考答案进行校对,之后最多是看看答案在原文的什么地方,再听一遍听力原文就结束了。当然我不排除很多同学很有能力,能找到最新全球德福考试的真题。但这样是你浪费大黄书听力资源的理由吗?我在备考的时候只有大黄书的题目做考前练习,这也足够考出高分了,原因就在于我对大黄书五套题目的利用率更高,从而随着思辨能力的提升我对德福考试的理解也就随之加深了。那么,我们怎么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呢?

想必大部分同学是不可能在听力中拿到25分的,所以可以这样说,错误几乎不可避免。那么试问:我们的进步空间在哪里呢?失败是成功的之母。从长期来看,我们犯的错误其实都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养料,毕竟这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时机。那么我们怎么来从错误中取得进步呢?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符合逻辑的解答过程是非常程式化而且十分严谨的。如同警察破案需要证据链一样,我们能否解答听力问题也是由一个信息链条完整性决定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揪出听力问题的错误原因,更准确地说是信息链条缺失的位置。所以我们不妨回味一下上文提到的听力解题的一般方法和针对每篇文章不同的侧重点,看看自己究竟是哪一步骤出了问题导致最后题目的失败。出现错误的步骤(注意而不是具体题目!)往往就是自己的弱点所在,这一点应该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就应该针对问题进行练习,这样我们的听力才能提高。学而不思则罔,单单做题收效甚微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开动我们的大脑,调动我们的分析能力,用思考的方法来学习德语听力吧!

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纠错的例子。

好久前做过一道非德福的听力题中有一道题目令我印象很深,具体的问题我已经找不到原文了,只记得是对整个句子主语行为的提问。听力原文中涉及到了一个词组:vorwerfen.

当时涉德语未深的我听到原文中的“warf... vor”之后就直接慌了,不知所措了。这个题目也理所当然地失败了。校对完答案之后简直连肠子都要悔青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但是我从中得出几个做题的技巧。

1. 如果我过去式掌握得够扎实,那么听到“warf”,我就应该能马上反应出动词原形werfen。

2. 即使我不知道werfen的过去式形式,在听到“warf”的时候我也有一下两个方法来补救:

(1)我应该听完“warf”后面的搭配或可能出现的可分前缀,果然我听到了“vor”,那么我可以将“vor”和“warf”联系起来推断可能的动词搭配,推断出“vorwerfen”

(2)我还可以跟据动词过去式不规则变化的原因变换原则,将以上的结构转化为“vorw_rfen”,然后将可能出现的元音或元音组合填入空格,即a, e, i, o, u, ä, ö, ü, ie, ei usw. 很明显,vorwerfen是我们很熟悉的词组,结合上下文看看句子通不通顺,其正确性与否一看便知。

同样,大家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试着找到或还原以下几个动词过去式形式。

Er half mir. 

Er lud mich ein.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听力过后应该怎么去做了,那么总结说来就是:第一步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比如说语法点或搭配,做针对性的练习;假设自己在这点上确实有漏洞,那么自己能不能用其他已知信息来尽力弥补上述漏洞造成的不良后果。后者的练习往往是大家所忽视的,比如上个题大家说自己不规则变化动词的过去式掌握不牢而导致出现错误,那么我说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补救,我也不知道过去式形式但是我能推出动词原形,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知识,趋利避害的能力。后者的练习无疑是对思维全面性极好的练习。

最后给大家一个反复利用材料的方法:自己对文章中的信息提问

你可能总是觉得自己手中的题目不够用,那么这个练习就极其的适合你了。通过对文章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某个意群,某个从句,某个句子的提问,无疑会提高你对疑问词的理解,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解决读不完题目的问题。

咱们第二弹的德福经验分享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会推出阅读、作文和口语的部分,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浪微博,我将根据大家的需求来决定先分享那一模块的经验方法,希望大家在公众号上广泛留言,有任何关于德语德福的问题都欢迎踊跃私信!

当然,雪姐的听力班也是功不可没,不到一周的时间却很精华,大家如果有精力真的可以试试看~

 
 
 
备案号:  京ICP备14008428号 Powered by DedeCMS